新約讀經-馨香之氣(哥林多後書)主題四 傳基督,不是傳自己-第四篇 面光、寶貝與莫大的能力

第四篇 面光、寶貝與莫大的能力

馨香之氣(哥林多後書)
主題四 傳基督,不是傳自己

(本篇信息未經講者校閱,僅供追求用)

讀經:
 「那吩咐光從黑暗裡照出來的神,已經照在我們心裡。叫對神的榮耀的認識的光照,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耍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林後四6~8)
 

  一個傳基督,不是傳自己的人,必須有兩面的經歷:

  第一面是裡面的經歷;他的心是對準神的,在他的裡面有耶穌基督的面光。他也是一個不離開耶穌基督面光的人,他是天天活在主的面光中,時時不斷的聯於主的面。

  第二面是外面的經歷;例如,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被打倒……等等。

「這寶貝」就是耶穌基督的面光

  說到裡面的經歷,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六節說,「榮耀的認識的光照,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接著第七節就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這裡說出,在保羅裡面有一個寶貝,這個寶貝對他不是客觀的,乃是主觀的;這個寶貝就是耶穌基督的面,就是這位活活的耶穌。

  多年來,我一直把「寶貝」和「面光」分開講。以往我們都以為,這寶貝就是我們裡面的生命,瓦器就是我們這個人;瓦器若不打碎,這寶貝就出不來。所以我們就必須有外面的經歷,必須四面受敵、心裡作難、遭逼迫,被打倒,好讓這寶貝出來。

  後來我才領會,這卷書不是一卷講真理的書,乃是一卷講經歷的書。什麼是這個寶貝呢?這個寶貝就是我們的心向著神而經歷到的面光;這個面光才是我們的寶貝。這一個寶貝不是一個客觀的東西,甚至不僅僅是重生的生命。這一個寶貝乃是經歷基督的結果;或者說,這一個寶貝就是因著人的心單純的向著神而有的對基督的經歷的結果。

這寶貝 ── 耶穌基督的面,成了我所傳的基督

  到底什麼是「這寶貝」?

  這一個寶貝不僅是基督作我們的生命,這一個寶貝不僅是在我們裡面的那個復活的大能,這一個寶貝更是一個人因著他的心向著主,他就有了神,就有了榮耀,就有了認識,就有了照亮,而有了一個活活的人,就是基督的面光。這位基督在他身上成為主觀的、掌權的經歷;這一個對基督主觀的、掌權的經歷,就成為在他裡面的寶貝。

  所以保羅說到他如何是傳基督而不是傳自己,他說,我乃是作了耶穌的僕人,並且我的心是單單的向著神。因著我的心這樣的向著神,神就照在我心裡,叫對神的榮耀的認識的光照,顯在耶穌基督的面上。這一個顯出就在我的身上成為一個寶貝,這個寶貝就成了我所傳的基督。

多有「耶穌基督的面光」,就多顯出「這寶貝」

  弟兄姊妹,你們一定要看見,今天在每一個得救的聖徒裡面,都有基督的生命。但是希奇的是,有的人的寶貝是大的,有的人的寶貝卻顯不出來。有的人一遇到環境,就整個人陷在環境裡面,沒有辦法勝過,因為他裡面的寶貝對他僅僅是個生命;有的人一遇到環境,卻能勝過,因為他裡面的寶貝對他不僅是個生命,更是一個在經歷裡面的耶穌基督的面。

  例如,大多數弟兄姊妹都經過考大學這個關,這個關一來(同樣考得不理想),就顯出裡面寶貝的大小了。

  有的弟兄姊妹就埋怨主說,「主啊,你對不起我!」為什麼會這樣?不是他裡面沒有寶貝,乃是這個寶貝對他不是經歷。

  有的弟兄姊妹卻是將他們的心先對準神,說,「主啊,在這一切的事上,我只要有你!」心一對準神,神就來了,神的光就來了,神的榮耀就來了,神的認識就來了,神的光照就來了。然後,耶穌基督的面光就在這一件事上顯出來了。

  耶穌基督的面一顯出來,他就篤定了;有了這一個篤定,他就再也不會搖動了。他裡面非常清楚到底他的路是怎麼樣的一條路,到底他的跟隨是怎樣的一個跟隨,他這一個人不再是個飄浮的人。在這一件事上,他這一個人就有了耶穌基督的面光,而這一個面光就成為他瓦器裡面的寶貝。

  又例如在出國這一件事上,為什麼在有些人身上算不了什麼,有些人卻過不去?就是因為有的人在這一件事上心對準了神,而讓神的光進來,成為耶穌基督的面光,成為一個寶貝。有的人在這一件事上心沒有對準神,沒有讓神的光進來,沒有耶穌基督的面光,寶貝對他是理論的,還不是實際的,不是經歷的。惟有當這個寶貝成為實際了,人才會覺得妥貼。

  再例如婚姻這件事。我認識一個很好的姊妹,三十歲才結婚,主給她預備了一位非常好的弟兄。她原來是一個很敏感的人,在這件事上過不去的時候就不聚會。後來因著心對準了神,讓神的光照進來,結果她在婚姻這件事上就有了基督的面光,她這個人得著了完全的釋放。

  對姊妹們來說,婚姻的事是個壓力,但是什麼時候你裡面對準了神,在這一件事上你揀選了神,這一個揀選就變成了耶穌基督的面光,這一個耶穌基督的面光就會成為一個寶貝,這個寶貝就要從瓦器裡面顯明出來。

所經歷的「面光」,成為裡面的「寶貝」

  這個面光就是這個寶貝。如果你要在你的生活裡滿了「寶貝」的經歷,你就要滿了「面光」的經歷,也就是你的心一定要不斷的對準這一位神。

  當你的心對準神的時候,光就進來,耶穌基督的面光就顯出來,耶穌基督的面一出來,這個人就沒有問題了。這個寶貝就要顯出莫大的能力,無論多大的難處,無論多大的壓力,無論多大的艱苦,在你身上都不成為難處。

  我在一九五五年就有主的呼召,很清楚我一定要全時間服事主。但是我真正出來全時間服事主卻是在一九六九年,中間隔了十四年。

  當我剛剛大學畢業,願意出來全時間服事主時,弟兄姊妹不贊成。這就逼得我不得不到主面前問主,「主啊,我愛你,主啊,「我」不配全時間來服事你嗎?」當我正在「主啊,主啊」的時候,我裡面對準了神,在全時間這件事上對準了神,我就再有一個禱告,「神啊,我願意作一個全時間服事你的人,這一切都在你手裡,你有呼召我就阿們。至於在什麼時候,由你負責。」

  這樣一對準神,面光就出來了,寶貝就出來了,這個瓦器 ──「我」── 的價值就沒有了。

  我覺得很希奇,像我這樣急性子的人,居然等了十四年才真的全時間服事主;而且在這十四年裡,我無論讀書、找事、帶職業,所經所歷也都成了我後來全時間服事主的根基,成了我一生服事主的裝備。在這過程裡,我不覺得受壓,也不覺得為難。

  為什麼呢?

  因為在這些事上,我裡面摸著了耶穌基督的面光,這一個面光就成為寶貝在瓦器裡。這一個寶貝在我的生活裡帶領我經歷一切的事。無論是什麼事,這一個寶貝,這一個面光,都能帶領。

人的價值不在於瓦
器,而在於裡面的寶貝

  然而我們的觀念,對於寶貝和瓦器價值的對比不夠清楚。

  我們不認為寶貝是在瓦器裡,我們認為寶貝是在「金盒子」裡。我們的想法是,「我們有這寶貝在金盒子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或是出於神,或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也能不被困住;然後心裡作難,我也不至失望;遭逼迫我也不被丟棄,打倒了保證不至死亡」。我們這個人對瓦器的估價很高。

  不要說年輕人是這樣,連我們年紀大一點的,也常常把瓦器分類。

  我們在教會中常常搞瓦器分類,我們有瓦器編目:有的是頭等瓦器,有的是一等瓦器,有的是二等瓦器,有的是三等瓦器。不僅替自己分類,也替別人分類。在我們的感覺裡,好像瓦器和瓦器是有不同的。我們沒有看見,當寶貝顯出來的時候,瓦器的價值就失去了;瓦器是沒有價值的,瓦器是可以打碎的,瓦器是不必要的,瓦器不過是陪襯出寶貝的價值的。

  有時候我們買東西,對於裝東西的盒子比裡頭的內容還欣賞、還寶貝。今天我們在屬靈上也是如此,我們常常珍惜瓦器而掩蓋寶貝。

  在我們的感覺裡,我這個瓦器裡裝著寶貝;不僅這寶貝好得很,我的「瓦器」也是不錯的,是別人不可降低的,是別人不可輕看的!我們這個人說什麼也不肯輕看自己這個瓦器。

  我們對我們自己這個瓦器很在乎。只要有人說你這個瓦器比不上別的瓦器,你就生氣了;只要有人說最有盼望的不是你而是別人,你裡面就不對了;因為你在乎你這個瓦器。

  這是今天教會生活中的一個難處。

  我們常常說「寶貝放在瓦器裡」,我們卻不懂寶貝,也不懂瓦器。若是我們懂「寶貝」,我們就會一直注意把心向著我們的主敞開,說,「主啊,求你不斷的使我得著耶穌基督的面光,在每一件事上都能得著耶穌基督的面光。」若是我們裡面認識我們不過是個瓦器,管它是江西的瓦器也好,台灣的瓦器也好,英國的瓦器也好,總歸是個瓦器。這個瓦器無論多好,一和寶貝相比,就失去它的價值了,因為寶貝的價值太高了。

  一個傳基督的人,一定要看見自己是誰 ── 你自己是隨時都可以被打碎的瓦器,你的價值不是在於「你」,而是在於你裡面的寶貝。

  今天我們基督徒的生活,不應是在瓦器裡的生活,乃是一個在寶貝裡的生活。無論這個瓦器多好都不是神所要的,神所要的乃是我們這一班人不斷的經歷這寶貝的豐富。

主的面光帶來莫大的能力

  接著第七節下半說,「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當這個面光給我們經歷的時候,不僅帶給我們一點享受、一點喜樂,不僅帶來主的同在、主的照亮,更是帶給我們一個能力。這個能力是至高的能力,是至大的能力;這個能力大到一個地步,什麼也不能限制,什麼也不能攔阻,什麼也不能捆綁。

  有的人願意全時間服事主,只因家人的一點反對,就退卻了。為什麼?因為他沒有莫大的能力來勝過為難的環境。為什麼沒有莫大的能力呢?因為他的心沒有對準主。心沒有對準主,就缺少主的面光;缺少了主的面光,就沒有莫大的能力叫他勝過為難的環境。

基督徒的生活乃是經歷莫大能力的生活

  我們必須認識,基督徒的生活乃是經歷莫大能力的生活。

  然而,我們的生活常是沒有喜樂、沒有光,甚至有時候和外邦人的生活沒有兩樣。這都是因為我們缺少在一件一件的事上將心對準神而有的主的面光。面光一缺少,寶貝就缺少了;面光一缺少,能力也就缺少了。

  一個人願意事奉主、跟隨主、把一生擺在主面前,這是沒有人可以攔得住的,因為在他裡面的這個莫大的能力,是沒有什麼能攔阻、能捆綁、能阻礙的。如果他的跟隨主是有人可以攔得住的,那就證明在這個人身上缺少了那個莫大的能力。

  這些年我跟隨主,我知道沒有一個人能逼迫我。我年幼的時候學習跟隨主,我父親把我趕出門,但是我不走。我在房子裡,他打我,我就躲到門口去,在外面等一等,過幾個鐘頭後回去就沒事了。等到聚會的時候,我還是照樣去聚會。

  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考大學,沒有考取,其實我裡頭早知道自己沒有考取。那天早上我就在想,愛主這麼多年,愛到這麼倒楣的地步,大學竟然沒考取,我以後到底還要不要走這條路呢?說也奇怪,當我打開聖經,照著每天的進度讀經,那天正好讀到約翰福音二十一章,「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約二一15~17)主連續問了三次,我說,「主啊,你知道我愛你。」我把聖經一合,往聖經包裡一放,就去聚會了。我母親在後面喊,「你今天還要去聚會啊?」對!我今天還要去聚會!為什麼我要去聚會?因為那一個時候我的心對準了主,我有了主的面光,我有了這莫大的能力。

  弟兄姊妹,我願意重覆再重覆的和你們說這些話,當我們的心對準主的時候,神的光來了,神的榮耀來了,神的認識來了,耶穌基督的面光就來了。耶穌基督的面光來了,就有莫大的能;耶穌基督的面光來了,就沒有限制。

心不對準主,就沒有這莫大的能力

  許多青年人都說,「我不願意出國,我爸爸逼著我出國」,「我不願意出國,我媽媽逼著我出國」。這都是騙人、騙自己的話。對這樣的人,我一點同情心也沒有。他自己要愛世界,就大膽的告訴人說,「我要愛世界,現在主沒有給我恩典,我要愛世界去」,為什麼要說是他爸爸、他媽媽逼他出國?有哪一個爸爸能逼孩子出國的?都是他自己的心沒有對準主,他的心已對準了出國。他愛世界,他愛前途,他愛自己,他想要為自己打算,卻還要為自己找理由、找藉口,真是羞恥到了極點,一點骨氣都沒有。

  這樣的人,不要說作基督徒不合格,連作人都不合格。今天我們中間若再有任何人說這種話,「我的爸爸叫我走,我的妻子叫我走,……」我們大家都要起來說,「弟兄,我們不同意你這樣的話,你騙自己,你騙主,你也來騙我們?」

  有的弟兄說,「我現在太忙了,等半年以後、一年以後,我的忙碌過去了,就可以好好聚會,好好服事主。」弟兄姊妹,我告訴你們,我從來不信這些事。你說你忙,你忙什麼?

  我剛到美國的時候,在匹茲堡讀書,我十個月就讀出一個碩士學位,因為我沒有錢,所以我非那麼讀不可。學校規定每學期讀三門課,我讀五門課,還得了幾個「A」,主知道我怎麼讀書。我沒有缺一次的聚會,也沒有少一次的交通。明天要考試,今天有一個人來要聽福音,我就馬上去傳福音,考試沒關係,傳福音要緊。主沒有叫我羞愧,我也沒有叫主受羞辱,因為裡頭有一個莫大的能力。為什麼有莫大的能力?因為我的心單單的向著神。

  在我們裡面的這一個能力,是莫大的能力。這一個能力是王的能力,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能力,是至高的、至大的。這個能力來了,就沒有什麼難處叫作難處;這個能力來了,就沒有什麼限制叫作限制。這個至高的能力來了,就給我們一個絕對自由的心,叫我們來跟隨主。

  我們裡面既有一個莫大的能力,有一個至高的能力,為什麼這個能力沒有在我
們身上顯出來?就是因為我們的心不乾淨,我們的心不要神,我們的心沒有對準神,我們的心在神之外還有貪愛。

  弟兄姊妹,今天人的難處不在能力,乃在人的心沒有對準主。人有了自己的打算,自己的考慮,自己的選擇,當這些東西出來的時候,無形中就把主的能力限制了。

經歷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

  很多年前,我讀宋尚節的傳記。他第一次蒙召去傳福音的時候,他的孩子病在家裡,他把他的妻子丟下,把他生病的孩子丟下,出去傳主的福音。你知道,那時候人生病,就是在死亡的邊緣上,沒有什麼藥可治。為什麼他能把一個生病的孩子丟在家裡,丟給妻子,出去傳福音?因為他有一個莫大的能力。你說這有一點瘋狂,的確是瘋狂!但是我信他裡頭很清楚,他知道他作的是什麼。

  為什麼人不懂得寶貝放在瓦器裡?就是因為人沒有耶穌基督的面顯出來。

  你若願意跟隨主,你一定要操練將你的心向著主,要讓主照在你心裡。然後在你的裡面產生一個榮耀的認識的光照,而這個光照不是為著引導、安慰,這個光照乃是把一個活活的人帶給你。這個活活的人帶給你的時候,就是「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

  弟兄姊妹,當我們裡面清楚到底我們前面的路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就會全人擺到那個裡面去。然而當你全人擺進去的時候,你要記住一件事,只要你的心是對準主的,在你身上就有一個莫大的能力。

  這一個能力如何叫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這一個能力如何叫耶穌基督升到天上、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這一個能力今天也要藉著耶穌基督的面光實行在我們身上。這一個在我們身上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韜)

(1980/5/19~6/27 台北)